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混放销售现象普遍,消费者选购易被误导
摘要: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混放销售现象普遍,消费者选购易被误导按照规定,包含保健食品在内的特殊食品不得与普通食品或者药品混放销售。货架里多款带有“蛋白”二字的产品都并非保健食品,却顶着大同小异的名头混在里面。...
在普通食品的货架上,有时候会跟保健食品混在一起,按照规定,这两种食品是不能放在一起卖的。但是,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,这种乱放的情况都有,真是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,挺让人闹心的。
线下超市的混放乱象
超市里,有些贴着“蓝帽子”标签的保健品和普通食品放在一起。比如,汤臣倍健的蛋白粉和初元的蛋白营养粉固体饮料,价格差不多,但一个是保健品,一个是普通食品。它们放在一起,而且初元没标明是保健品。货架上各种蛋白产品名字差不多,让人很难分辨。在保健食品销售区,摆放也有问题。那边的员工也分不清这两者。这导致顾客在买的时候容易搞混,可能买错东西。
这事儿不光是让顾客挑东西的时候犯了难,说不定顾客拿到手的东西就不是他们想要的。再说了,没给消费者提供该有的购物提示,这很容易让顾客觉得购物体验不怎么样。而且,这还可能让消费者在健康方面遇到麻烦。
药店内的混放情况
药店里这种情况也不少见。比如说,像红牛、劲酒这种标有保健食品标志的商品,并没有按照规定放在专门的区域售卖,而是和普通的酒水饮料一起摆放在货架上,连个特别提示的标签都没有。这对那些习惯在药店精确找到保健食品的顾客来说,很容易就会买错。
药店这种混放方式可能会让顾客感到挺乱。顾客可能会想,既然是在药店,那肯定都是药或者保健品。这样一来,在使用的时候,他们可能就分不清这些产品的性质,从而带来健康上的风险。
线上平台也没幸免
线上平台上也有类似的问题。就拿记者查到的蛋白粉来说,同一条链接里竟然有两种不同的产品。虽然主播和客服解释了这两种产品一个是普通食品,另一个是保健食品,但还是有混在一起的情况。如果消费者不太懂这两种产品的区别,就很容易买错。
线上购物时,消费者往往更看重商品介绍和客服的解说。这种商品和介绍混在一起的方式,会让消费者判断商品特性的难度加大,决策的风险也随之上升。要是买到了不适合自己的商品,退换货的过程可就麻烦了。
误导消费者的危害
这种混在一起卖东西的做法,首先就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。消费者有权知道,自己买的是普通食品还是保健食品。要是把普通食品当成了保健食品,吃多了,或者反过来,都会对健康有影响。
再说,这事儿对消费者理性购物可不利。要是买的时候分不清好坏,那消费者对花钱的合理性就把握不住,这对整个市场形成健康的消费环境也是一大阻碍。
经营者的责任与义务
经营者应当认真把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的售卖区分开来。依照规定,他们得在显眼的地方给顾客提个醒。要是卖的是保健食品,就得明确标注出来,这不是药,得提醒顾客注意。
实际上,并没有依照规定行事。不管是超市还是网上的商家,都没有做好保障消费者能够准确判断商品特性的工作,也没有遵循那些管理规定。
规范市场的需求
现在得好好管管市场秩序。监管机构得加强检查和监督,对那些乱搞混卖的商家要好好整治一下。还得让他们知道违规是要付出代价的。
消费者们,你们在买的时候对这种东西混在一起卖的做法有什么看法?希望你们能点个赞,把这个文章转发一下,咱们一块儿呼吁把市场管理好。